朝天区返乡群体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15-10-09   分享:


近年来,我区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为主体的返乡创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返乡群体创业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有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状与特征

(一)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今年以来,我区累计有9117名农民工回流,占全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5.4%。截至8月底,全区已有545名农民工、17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创办实体经济500多个,注册企业111个,注入资金1.95亿元。汪家水观村返乡农民工向德芳投入20余万元,创办了追梦无花果农场,种植无花果面积达130余亩,带动1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文安乡蒿坝村青年张铭瑞,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后依托资源,开办了华洋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核桃种植及袋料香菇,该社现有核桃70042000余株,香菇10万袋,带动当地群众长期就业17人。荣获首届“广元市优秀创业创新大学生”称号的西南科技大学2013届本科生丁彬翰,20148月回乡创业种植香菇,通过创业贷款等方式筹资85万元,在羊木镇银岭村租地32亩,搭建大棚86个,种植食用菌20万袋,当年实现收入7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长期就业25人,生产高峰期带动就业60人。日益浓厚的创业氛围,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改变了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流转的传统格局,呈现出了双向流动、就业创业并重的新局面。

(二)创业方向逐步多维。据调查,全区回乡创业者的创业方向已不仅仅限于农村种养殖业、工业初级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已逐步向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迈进。从产业构成看,以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为主要方向的占49.3%;从事小型工矿企业、建筑施工等第二产业的占20.7%;从事餐饮服务、物流运输、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占21.1%,其他占8.9%。值得关注的是,从事“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呈现积极态势,全区已有越龄食品、山菇娘等企业创业者110余户加入了淘宝、京东、天虎云商等电商平台。从经营模式上看,个体经营占68%,私营企业占20%,股份制合作、承包租赁等其他方式占12%。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近7成的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

(三)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初步统计,全区返乡创业人士创办企业和实体经济,年产值已达到3.8亿元,带动就业3920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来源之一。调查显示,创业农民工2014年个人年平均收入为7.2万元,高于在外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把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前沿技术、管理经验带回了家乡。部分早期外出的务工者积累了原始资本后返乡进行大规模投资创业,直接带动了本地群众的就近就业,成为推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拓宽对外宣传渠道,鼓励创业。围绕“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促进大学生及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三个实施意见”,重点针对90余条鼓励创业举措,通过各级主流媒体、党政部门网站等渠道,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活动,开展专题政策宣传30余场次。开设创业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创业服务窗口,及时高效地提供创业跟踪服务,搭建起创业者交流新平台,大力营造了创新创业浓厚的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全区已建成标准化“一站式”创业服务窗口26个,累计接受就业创业政策咨询5000余人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二)加快创业园区建设,扶持创业。目前,全区已依托现有工(农)产业园区和景区资源建成6个创业园区、3个创业街区、1个创业社区和2个创业景区。整合各类就业专项资金2500余万元,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妇女、残疾人等9类群体111个创业实体项目及6个创业园区、街区建设补贴,并对创业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截至目前,新审核76580余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有效缓解了创业者资金压力。

(三)狠抓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确定了区职业中学、区就业训练中心、区农广校等作为区内定点就业创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区工农业及旅游业资源优势,尊重学员培训意愿,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建立了100余人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开展创业“沙龙”等创客活动,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提升培训质量。近两年来,举办各类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19840人,其中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850人,通过培训423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69人。

(四)延伸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创业。完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将创业贴息贷款审批、创业各项补贴等经办事项下放到乡镇,延伸服务到乡镇、到村(社区)。建立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机制,健全创业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吸引外来人员、高层次人员和团队来我区创业。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加强成果产权保护,加强诚信环境建设,不断优化返乡群体创业创新环境。利用“强村行动”有利契机,抢抓“互联网+朝天+N”机遇,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已连通宽带62个行政村,宽带用户达3万余户,网民约12万人,为搭建电商创业平台、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困难与问题

(一)待遇有失公平。据调查,部分创业人士反映,由于返乡创业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投资规模较小,回报率较低。因此,在受重视程度、享受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与招商引资项目的待遇差别较大。

(二)融资难度很大。调查表明,近八成回乡创办的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主要靠自筹资金。一是缺乏信用贷款,只有抵押贷款。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贷款困难。二是信贷担保体系、担保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返乡创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保费、利率较高,融资成本过高。三是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极少。部分受访返乡创业者认为小额担保贷款程序较复杂,不容易贷。

(三)创业形式单一。部分创业者仍然以个体经营为主,从业人员主要是家庭成员,大多数为种养殖和农产品经营开发为主,创业规模不大,创业地点主要在家庭住地,在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够明显。

(四)综合能力不足。返乡农民工大多数有创业意向、创业冲动,但缺乏税务、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缺乏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加之受创业自然条件,以及信息不畅、与市场衔接不够等因素影响,粗放型创业项目占比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创业服务环境。积极搭建平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引导农民工适当向羊木、中子等小城镇集聚创业。放宽准入条件,凡没明令禁止和限制的领域,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全面落实“三证合一”和一站式服务;严肃查处对创业“四乱”行为,建立企业检查审批制度和投诉管理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建立领导与企业的挂钩联络制度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及时处理和纠正侵犯创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创业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共建支持创业的美好环境。

(二)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用好用活各级关于创业的支持政策,不论招商引资创业,还是本地创业,均应受到一样的优惠政策支持。加大人才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制定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扎根企业。灵活解决回乡创业用地问题,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创业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创业担保资金、创业贷款贴息、培训补贴等方面。加大金融对创业者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适当额度、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小微贷款,开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及自然人担保贷款,放宽农村抵押物的范围及贷款金融和还贷时限,建立完善创业信贷扶持担保机制。

(三)改进创业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了解其所需所想所求,协助返乡农民创业项目申报及评估认证申请,开展经常性的返乡创业项目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综合服务。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加强乡镇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有资金积累、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创业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实行特别联系与服务,为他们创业提供方便。同时,加大创业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手机信息、微信等方式,宣传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和先进典型,发布创业信息,帮助返乡农民工及时掌握政策,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四)提升创业指导服务。整合扶贫、创业、品牌、技能培训等项目,提升有限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创业师资的整体规模和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扩大培训覆盖面,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到创业培训的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充分依托我区农业、旅游业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食用菌、蚕桑、魔芋、藤椒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业服务,建好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及时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融资服务、法律知识、跟踪扶持等多样化服务,做好帮助落实创业场地,协助疏通资金渠道,进行政策、管理、市场等辅导讲座,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朝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稿)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广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839-3304759 传真:0839-3305419
邮箱地址:gyrsxczx@foxmail.com
备案号:蜀ICP备2021023500号 政府网站标识:5108000010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