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来源:人力资源流动管理科      发布时间:2020-09-21   分享:

9月21日上午,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广元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肖庄以《充分激发机构活力 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为题在会议作了交流发言。

今年以来,广元市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作为有效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巨大冲击,大力做好“稳就业”工作和落实“保就业”任务的重大举措,切实激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活力,突出在畅通岗位信息、组织定向输送、开展三方合作、实施精准培训等方面助推就业,实现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畅通信息促就业

一是开展就业意愿调查。采取一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一个乡镇(街道)的方式,组织开展疫情期间就业情况调查,全覆盖摸排劳动者从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意愿,分类分区建立就业返岗台账和就业意愿台账。二是准确掌握用工需求。市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分区划片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网格化要求对辖区内用工30人以上的复工复产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建立661家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实施动态监测,做到缺工人数、空岗结构清楚。市外,依托人力资源协会,分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农民工工作站、广元商会、企业对接,广泛收集就业岗位、防控要求、复工复产时间等信息,并及时推送给县区、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保农民工外出情况清楚、目标明确。三是组织岗位信息对接。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入广元公共招聘网、广元人事人才网,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26.9万余条。根据劳动者就业意愿,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一对一”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开展“网上春风行动”、广元公共频道“抗疫一线”栏目“电视招聘”和线下各类招聘活动,帮助5.3万名劳动者实现就业。

定向输送促就业

一是组织重点地区定向输送。组织3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10支农民工返岗服务小分队,靶向对接在外务工5000人以上的17个重点城市。根据农民工返岗时间、返岗地点和防控具体要求,对接当地人社部门和企业,协同组织专车专列定向输送农民工78批次3. 2万人。二是开展区域合作定点输送。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东西部扶贫劳务协助工作站,积极对接浙广扶贫劳务协作的台州、湖州、丽水市及嘉善等10余个来广招聘工作组,全面筛查有意愿赴合作地区就业的劳动者信息,组织有参加线上招聘、远程视频面试、定向输送、组织接收等工作, “点对点”输送0.91万人。三是实施贫困劳动者专项输送。根据贫困劳动者务工需求,采取县区统筹、乡镇(街道)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输送的路径,开通贫困劳动者免费务工专车,做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直接送达务工企业,帮助0.41万名贫困劳动者安全、及时返岗就业。

三方合作促就业

一是实施乡镇(街道)+中介机构+缺工企业“三方”合作。选择劳动力资源富足的乡镇(街道)与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劳务合作基地100个,采取企业提供用工信息,乡镇(街道)政府宣传动员组织,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定点组织输送的方式,帮助企业招募员工3692人。二是实施缺工企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三方”合作。根据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有意愿的劳动者,对接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空缺岗位工种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到缺工企业就业,帮助489名劳动者实现就业。三是实施高校(技师学院)+中介机构+缺工企业“三方”合作。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未签订就业协议的高校毕业生、中职学生,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就业岗位或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安排缺工企业开展校园双选会,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职学生实现就业。

精准培训促就业

一是分类组织订单培训。根据就业区域转移、岗位结构调整、职业技能需求变化,对接达成就业意向的劳动者,准确区分其具备、基本具备或不具备相应岗位技能的实际情况,采取先培训再上岗或先上岗再培训的方式,组织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二是精准组织上岗培训。针对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由企业确定岗位工种培训课程和教学标准,组织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长班与短班”“初级班与中高级班”“定向班与定点班”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企业考核合格安排上岗。三是精细组织选单培训。对暂无岗位、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按照“愿干啥训啥、能干啥训啥、缺啥训啥”的原则,组织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行业部门(协会)点单+培训机构列单+劳动者选单”培训,并同步开展职业指导。培训结束后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帮助实现培训即就业。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2.3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70%以上。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广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839-3304759 传真:0839-3305419
邮箱地址:gyrsxczx@foxmail.com
备案号:蜀ICP备2021023500号 政府网站标识:5108000010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59号